把握形势 抢抓机遇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边县委员会
今天是:

领导言论

领导言论您当前位置:首页 >>领导言论 >>领导言论

把握形势 抢抓机遇

————在全市政协文史工作会议上

                              市政协副主席  麻宝玉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过去的一年,在省政协精心指导和县区政协积极配合下,通过广大政协委员和文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榆林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宣传榆林、建设榆林,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向关心、支持文史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社会团体、政协委员和广大文史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刚才,王馨主任就市政协文史工作作了总结和部署,回顾了成绩,安排了任务,我完全同意。
近年来,榆林文史工作在图书出版、重点县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各县区政协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求真存是,保持特点,创新工作,为全市政协文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绩可喜,亮点纷呈,主要表现为:
     扩大了征集范围  以重点人物、重大事件为线索,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建国后文史资料,并向基层乡村延伸,以“三亲”视角捕捉社会发展变迁,凸显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扩大了征集网络,各县区政协史料征集重点实现从建国前向建国后的转移。
     加强了编辑队伍  针对文史机构编制少、专业人员匮乏现状,各县区政协以多种形式,聘请文史委员、离退休干部充实编辑队伍,常年参与撰写、编辑工作。同时,为适应工作需要,提高稿酬标准,调动撰稿人积极性,保证了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如榆阳、府谷、绥德、吴堡、靖边等县区政协都聘请了特邀文史员,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新了出版形式  适应社会需求,精心策划选题,出版专题精品图书,增强文史图书的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扩大了文史资料的影响,实现了史料价值走向社会化。如在全省政协优秀文史图书评选中分获二、三等奖的定边政协以图片资料为主出版的文史资料《定边图像志1949-1978》和榆阳政协征编“文革”史料出版的《榆阳文史》第二十九辑,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丰富了文史资料的表现力。
     开发了多元领域  顺应现代文化多元发展趋势,将近、现代史料和县域文化纳入文化建设研究之中,密切与宣传、文化、史志等部门的协作,从县情出发,从产业、旅游、历史、民俗等方面入手,组织委员、文史员深入乡村,专题研究,撰写史料,发挥文史资料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作用。如榆阳政协《榆阳民俗》(上下)、府谷政协《府谷名镇》系列《哈镇古城清水》和绥德政协《名州异乡人》(上卷)的出版,挖掘和保护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示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
      各县区政协文史工作都有许多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拥有一批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文史员,今天表彰的16名优秀文史员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希望全市文史工作者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热爱文史的事业情怀;学习他们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工作情结;学习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以他们为榜样,探索学习,躬亲实践,共同搞好榆林文史资料工作。
      下面,就进一步做好全市文史资料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把握新形势,进一步认识政协文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做好政协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确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也指出,“文史资料工作要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新的时代特点,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从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方面人士亲历、亲见、亲闻的角度,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团结各界、促进社会和谐。”独具特色的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的组成部分,产生于人民政协,发展于人民政协,服务于人民政协。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文史资料工作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社会功用,更加广泛地以文会友、增进团结、消除误解、形成共识,积极为巩固、发展党的统一战线服务。
      2、做好政协文史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
     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协文史工作始终坚守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辉煌历史的宣传阵地,深入研究总结历史,发掘抢救文化,不仅充实了我国史料宝库,更肩负着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深刻内涵的历史重任,它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自立自强、振兴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为教育后代提供了鲜活的历史、人文教材,可以帮助青年一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投身祖国建设,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做好政协文史工作是榆林科学发展的需要
     我市各级政协组织开展文史资料工作以来,已征集出版了各种文史资料191辑,约2000余万字。这些文史资料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榆林各时期、各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为发现、借鉴历史,反映社会和历史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经济腾飞的榆林正发生着影响未来发展进程的深刻变化,继续挖掘榆林多样性、独特性史料,反映新榆林建设的改革成就和经验教训,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同时,榆林的快速发展,开启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使榆林成为了各民族人民融合、各种文化交错的汇集地,着力反映榆林各界人士在共同致力于榆林建设和发展中风雨同舟、团结奋斗历程,以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和地区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榆林文史工作作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力量承担着助推榆林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责任。
      二、把握新机遇,全力打造政协文史工作科学长效保障机制
      2011年正式启动的全省政协文史工作重点县创建活动,是加强基层政协文史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也是提升我市政协文史工作水平的机遇,我市先后有两批三县区政协先行创建,取得了良好效果,以点带面地推动了全市文史工作。各级政协组织要加大文史工作基础性建设投入力度,按照省文史工作重点县建设要求,尽快建立政协文史资料科学长效机制,实现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工作组织、管理制度四项保障,保证史料征集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1、建立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
     建立文史资料工作财政专项预算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出版和相关活动顺利开展。
      2、建立基础设施保障长效机制
     以建设文史工作重点县为契机,加快文史资料库和资料室、采编室、阅览室建设步伐,配备落实好信息化采编必要硬件设备,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工作组织保障长效机制
      提高素质,壮大力量,建设专业与社会结合的文史员工作队伍。一是要强化专职文史干部队伍建设。单设文史委机构,配备专业专职文史人员。同时,要关心文史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注重对文史干部的培养,提高文史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建立文史员聘任机制。面向社会各界,选聘热爱文史工作,具有较强政治把握能力和较高历史文化修养的离退休老同志、老干部担任特邀文史员;制定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史人员报酬相关规定;建立平台和激励机制,鼓励文史员积极参与文史工作。
      4、建立制度保障长效机制
     按照省政协文史工作重点县建设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协作、管理等工作制度,为政协文史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逐步实现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经常化、社会化、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
       三、把握新变化,切实发挥政协委员在文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当前,在我市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努力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征编质量和水平,是我市政协文史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我们要把握文史工作重心转移、征集对象、征集机制等诸多变化,积极探索史料征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建立起以各级政协文史工作部门为依托、以广大政协委员为主体、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的有效运转机制。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也是开展文史资料工作的主体,要把撰写文史资料作为应尽的义务,积极负责地履行好委员职责。随着政协委员年龄的日益年轻化,许多委员对文史工作不甚了解,为政协提供文史资料的观念比较淡薄,亲自动手撰写“三亲”史料的人少之又少。而广大政协委员是当代社会各界的代表乃至精英,他们在榆林一系列社会历史变革的推进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大潮中,参与和推动的经济社会活动生动而具体,每个人背后都有很多值得留给后人的故事,都是珍贵的史料。各级政协文史专委会要把征集、编辑和出版文史资料也作为履行职能的形式,紧紧依靠委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将委员撰写文史资料作为委员履职考核的一项硬性指标,激发委员在文史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各位委员,同志们,我们要把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贯穿于文史资料工作的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寓文史工作于富裕、和谐、幸福新榆林的建设之中,与时俱进地推动文史资料工作向前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边县委员会
地址:定边县二道东街40号       联系电话:0912-4221245       传真: 0912-4224338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9024979号-1               备案号 61082502000123